群学会   >   经典  >  正文

佛教经典《法句经》闇愚品

闇愚品者,将以开蒙,故陈其然②,欲使窥明。

不寐夜长,疲倦道长,愚生死长③,莫知正法。㈠

痴意常冥④,逝如流川。在一行疆,独而无偶。 ㈡

愚人著数⑤,忧戚久长,与愚居苦,於我由怨。 ㈢

有子有财,愚惟汲汲⑥;我且非我,何有子财?(四)

暑当止此,寒当止此,愚多预虑⑦,莫知来变。(五)

愚蒙愚极,自谓我智;愚而胜智,是谓极愚!㈥

顽闇⑧近智,如瓢斟味,虽久狎习,犹不知法。(七)

开达近智,如舌尝味,虽须臾习,即解道要。(八)

愚人施行,为身招患,快心作恶,自致重殃。(九)

行为不善,退见悔悋⑨,致涕流面,报由宿习⑩。(十)

行为德善,进覩欢喜,应来受福,喜笑玩习。(十一)

过罪未熟,愚以恬惔;至其熟时,自受大罪。(十二)

愚所望处,不谓适苦,临堕危地,乃知不善。(十三)

愚蠢作恶,不能自解。殃追自焚,罪成炽然⑾。(十四)

愚好美食,日月滋甚,於十六分⑿,未一思法。(十五)

愚生念虑,至终无利;自招刀杖,报有印章⒀。(十六)

观处⒁知其愚,不施而广求,所堕无道智⒂,往往有恶行。(十七)

远道近欲者,为食在学名,贪倚家居故,多取供异姓。(十八)

学莫堕三望⒃,莫作家沙门;贪家违圣教,为後自匮乏;此行与愚同,但令欲慢增。(十九)

利求之愿异,求道意亦异,是以有识者。出为佛弟子;弃爱舍世习,终不堕生死。(二十)

注释

①此品虽标二十一章,实际只有二十章。十九章和二十章各多两句,故尔在章目数上少了一章,整体句数不少。

②陈其然:陈述生命的本来意义,即佛教的出世观点。

③愚生死长:愚昧之人觉得生死轮回这一生命历程特别漫长。

④冥:昏暗。

⑤著数:粘著於命运。数,命运。

⑥汲汲:忧心忡忡的样子。

⑦预虑:即多余的顾虑。预,同豫。这是因为愚闇之人不知尘世无常而生发的尘世忧虑。

⑧顽阁:极度顽固的愚昧,糊涂而近乎天真。

⑨悔悋:後悔。悋,通吝,羞愧之意。

⑩宿习:以往的行为。

⑾炽然:火燃烧旺盛的样子,喻罪过特别严重。

⑿十六分:谓极点,无以复加。

⒀报有印章:此为省略语,即报有如印章;意谓果报丝毫不爽,如同印章刻在纸上,一模一样。

⒁处:即人所处的位置,所做的事的总称,即某人当下的所作所为。

⒂无道智:邪智也。相对佛教人生智慧而言。

⒃三望:古代祭祀的一种名称。望,是心中所想而不能亲自到达。古人对山川、阿海、星宿的祭祀称三望。此处引伸为只是心中有所想而实际上不践行。

13  闇愚品

译文

闇愚品的大意是要开启蒙昧,陈述闇愚的本相及其原因,目的是使闇愚之人重见光明。

失眠之人倍觉夜长,疲倦之人倍觉道路漫长:愚合之人倍感生死轮回漫长,不知正等的大法(方才如此) ㈠

痴意常常是昏暗无光,(不知)逝去的岁月犹如流淌河水(一去无还)。宁可独处独行走,不与愚人作伙伴。㈡

愚随之人看重命运,忧慼生命历程漫长无涯:与愚同行同居之人必然忧苦无乐,对於生命自我任凭怨恨指使。㈢

既有子女又有家财,闇合之人却整日忧心仲仲:(生命)之「我」况且不是真正的属於我有,哪裏还有什么子女家财?(四)

夏天住在这裏,冬天也住在这裏,愚闇之人以为常住人间,徒怀千岁之忧,从来也没有思考过未来的变化。(五)

愚闇蒙昧到了极点,反而自我认为智慧聪明,坚决认为愚闇的人胜过智者,这便是极顶的愚昧。㈥

愚闇者亲近善知识,犹如(木)瓢斟酌各种有味之汤,即使是长久地亲尝习学味道,但却不知瓢中的羹味。(七)

开明通达者亲近善知识,犹如舌头品尝味道,即使是片刻的品尝,立即便知其羹味美无穷。(八)

愚闇之人实施行动,(往往)自身招来罪祸;畅快心意肆行恶事,自我招致深重罪殃。(九)

行为不善,事後必生後悔心,以致眼泪纵横流:这一报应终由往昔恶习导致。(十)

行为有德且善,事後无悔心欢喜:未来报应必将受福,喜笑颜开愉快地从事人生事务。(十一)

恶业未到成熟之时,愚闇之人以为恬淡无事:等到过罪报应到时,自然承受巨大罪苦。(十二)

愚闇之人所见所及,并不认为是趋向苦境;及至深临堕入危险之地,方才知晓(当初所求)乃是不善。(十三)

愚蠢之人犯下罪恶,不能自解自觉,祸殃焚烧自我,罪恶之火熊熊燃烧,经久不灭。(十四)

愚闇之人喜好美食,日甚一日不断在饮食方面追求美味:达到极顶在十六分的追求中,未曾有一分思念(佛)法。(十五)

愚闇自然产生顾虑念头,从生到死皆无一利:自我招致刀杖之苦,报应犹如图章印尽於纸,毫爽无差。(十六)

观人所处即知其愚,既不布施却又广求,其人必将堕入无道无智境地,往往伴随恶行出现。(十七)

远离大道靠近欲望之人,为了谋生而在沽名钓誉:因为贪恋在家的缘故,广泛地索取以供异姓(之教)。(十八)

习学大道切莫堕入「三望」的圈套不要做居家的僧徒:贪恋家庭违背圣人教旨,日後必将自我匮乏,此种行为与愚闇之人同行同处,只是徒增各种欲望。(十九)

求利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,追求大道往往也是得与愿违(此世清苦,其後得福),因此见识高明之人,出家去做佛门弟子:舍弃恩爱舍弃世间所有行为,终生不再堕入生死轮回之苦。( 二十)  

ICP备案:粤ICP备18127096号 群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