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 · 什么是五蕴皆空
佛说:五蕴,又叫五阴。蕴是集聚的意思,阴是遮盖的意思。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?得不到解脱?就因为被五蕴所覆的缘故。五蕴,就是色、受、想,行,识。是佛家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单归纳和说明。为了说明“五蕴皆空”,《心经》上用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”来进行解说。
五蕴分别是指:
色蕴:即物质的积聚。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。内色就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--五根: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(身躯);外色就是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--五境:所知的外境,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。
受蕴:既是领取纳受之意。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,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。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,它有苦、乐、舍(不苦不乐)三种感受;心受由意根所引起,有忧、喜。固受有苦、乐、舍、忧、喜五种性质。
想蕴: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。既是看、听、接触东西时,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,然后为它安立名称,生起认识的心理。
行蕴:"行"是造作之义,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,所造作的行为有善、恶、无记三种心理,称为心所生法,又称为心所。
识蕴: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、小乘的区别,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:识蕴分为八识,它又可分为三种类:一者为心,它集起诸法,并能生起种种的法,此既是指第八识--阿赖耶识。二者为意,它恒思量我--末那识。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,它一直执著有一个“我”,称为意。三者为识,既是了别外境;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,称为识。有时候,心、意、识总称为心,也称为识蕴;识能够知道外境,所以是能知的心,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,以它为主,故称为心王,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。
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,故称五蕴。五蕴都没有了,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。
不要成为观念的囚徒
来源:
迦摩尊者与阿难尊者之间的问答语录
来源:
月悟法师:一个“悔”字,两种“含义”
来源:
星云大师:自然观(环保之道)
来源:
佛说:病苦
来源:
星云大师:佛教的政治观
来源:
佛说;傻也是一种福气
来源:
龙树菩萨:领悟了觉性后其他都一文不值
来源:
星云大师:佛教的忠孝观
来源:
净空法师:布施要有智慧,不是说布施多就有功德
来源:
净界法师: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
来源:
梁乃崇教授·智崇上师:工商时代的佛法
来源:
修行出现逆缘、违缘才是大福报呢!
来源:
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其他的,都是来自你自己的心
来源:
超定法师:活着就有希望──讲于佛教卫星电视台
来源:
佛说:心要简单,人要糊涂
来源:
星云大师:教你遇到事情不生气的方法
来源:
一念淫心,摸她手臂,命终堕入烧手地狱!
来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