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乃崇教授·智崇上师:工商时代的佛法
工商时代的佛法
菩萨六度万行和企业经营是一样的,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,自利利他,改善生活;自觉觉他,提升心灵——梁乃崇教授
主持人:陈国镇教授
各位女士、先生,早安!又到了我们上半年的演讲,今天演讲结束,下一场就要等到七月二十日佛学与科学讲座,地点在师大本部的礼堂。
今天请梁教授讲「工商时代的佛法」。我们知道,佛法在人类的文明里面是非常独特的,它能探索到生命的本源。几千年来,时代一直在转变,从农业社会到现在的工商科技社会,我们很关切佛法是否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?也很想知道,佛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工商时代带来意义?如果可以,我们生在这个时代,佛法对我们就不是陈旧的,反而是历久弥新的。今天,我们有机会请梁教授告诉我们,从他的科学研究和佛法修行里,体悟到佛法在工商时代,要如何展现美妙的文明内涵。
主讲人:梁乃崇教授
谢谢刚才陈教授的介绍,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「工商时代的佛法」。我把「科技」拿掉了,因为我今天讲的重点不是科技,科技时代的佛法,我们在佛学与科学的研讨会里介绍很多了,所以今天的主题还是放在工商时代的佛法。我要讲的内容如下:
传统佛法停留在农业时代
传统佛法的调整。
佛经中属于工商时代的部分。
什么是工商时代?什么是市场经济?
菩萨六度万行与经营企业是相通的。
如何运用佛法于企业中?
实例
结论
一、传统佛法停留在农业时代
传统佛法停留在农业时代,大部分指的是小乘佛法,是到深山修行,离群索居,修个人的。我们知道比丘有一个戒律,他们的手不能碰金钱,而且鄙视交易,认为做买卖是骯脏、不清净的。所以现在佛教还保留一个习惯:明明去买一本佛经,硬要说「请」,不说「买」;我们希望佛书是「赠送」的,但哪有那么多可赠送,所以又要你付钱,但得说是「捐款」,这些都代表佛教鄙视交易。所以,传统佛教是一个不能说反商,但至少是轻商的文化。
中国又是一个反商文化的社会──士、农、工、商,商排名最末。很多人视商人为奸商,这个观点对后世影响非常大,不只社会上大家这样看,商人本身也都这样看,他们看轻自己,认为所作所为不高尚,无法受人尊重。这是很糟糕的,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商业行为,就更无尊严可言了。为何中国会有反商文化?今天先不去探讨,我们只要晓得传统印度佛法本身即轻商,后来传到中国,融合中国本身的反商文化,就成为一个反商的宗教了。
所以,这样的传统佛法,对工商时代的企业界人士,于品格、德行、理想和宗教上的追求,是没有办法提供帮助的。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一个现象,台弯许多成功的企业家,多数是信基督教的,佛教徒比较少,当然,很多是什么教也不信,主要原因就是反商的传统佛法,对他们无所助益。
二、传统佛法的调整
这情形佛教界是否知道呢?知道!所以传统佛法也在调整,有些迹象我们可以观察得到,例如强调佛教里有财神法,因为工商文化要赚钱,财神法就被重视,甚至因而衍生出来的算命、改运、明牌、祈求、还愿这类的东西,在我看来都是为了适应现今工商时代而做的调整。其实,传统佛法里本来就有这些,只是现在被提出来强调,形成一种利益交换的民间信仰,这在宗教层次以及灵性的提升上等级不高。
另外,在社会有组织地做慈善救济工作,也是最近才有的,传统佛法本来不做这些,这是慈济功德会的成就。他们发觉很多信徒想从事救济,慈济就出来引导大家把力量组织起来,成果十分辉煌,这也是适应工商时代所做的调整。再者,以前汉传佛教是不办大学的,好像书读得越少越好,可是现在工商时代来临,需面对其他宗教的竞争,像天主教、基督教到中国传教、办大学,所以佛教界也开始办大学,只是品质不够好,仍有待努力。至于人间佛教,即是融合了观光、节庆、休闲和清修,把庙盖得像观光饭店一样,让大家参加,在人间形成一个佛教的世界,凡此种种都显示佛教在作调整。这样做是有必要的,但深度不够;也就是说,上述调整在哲理的深度上,尚不足以适应工商时代。
三、佛经中属于工商时代的部分
佛经中有没有讲到工商时代的部分?我很努力的找,也很幸运的找到了,文字上清清楚楚,不是我的解释,本质上就是如此。《华严经》中有一品讲到数不清的不同世界,数目无量无边,每一个世界都有一个名称,然后有一位佛。例如我们的世界叫娑婆世界,是无量世界中的一个,佛的名称是释迦牟尼。像这样的世界,宇宙中还有好多,列得出名字来的世界和佛的名称总共约有数百个或千把个,我没详细算。其中我找到两个,一个叫「普光明庄严」世界,里面有一位佛,叫「胜智大商主」,大商主不就是企业家吗?也就是说,宇宙里有一个世界是企业家成佛的;另外还有「妙音藏」世界,里面有一位佛「大力善商主」。我很高兴能够找到这两个例子,并且清楚讲出真正的名称,这代表的意义很重要,也透露出一个讯息:即企业家是可以成佛的,而且只要把企业经营好了,同时也就成佛了。不然佛号怎么会叫大商主?
接下来的举例就比较不那么明显了,纯粹是我的解释。圆觉经提到「三摩钵提,如土长苗」,三摩钵提就是幻观法,以我的了解就是创新、创造的能力。企业家一定要有能力创新、创造。如土长苗,幼苗慢慢长大,就像经营企业,把一个小企业慢慢经营成大企业。三摩钵提是菩萨必修的功课,罗汉可以不修,辟支佛可以不修,但菩萨乘必修。这也属于工商文化的部分,只是名称上没有显露出来。
再谈到菩萨大乘,菩萨是要自度度他、自觉觉他、六度万行、觉行圆满的,不像罗汉乘,重点放在自度。大乘修行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,必须六度万行,不厌其烦,努力工作,当一切觉行圆满,就成功了,这跟企业家的做事方式很像。最近我在思考这个问题:如果我是一个佛教徒企业家,我要做什么?做事业赚钱又是为了什么?我想答案应该是为了「庄严佛土」,为了「圆满佛性」。
基督教提出,赚钱是为了荣耀上帝,办企业是为了荣耀上帝;不像我们,资本主义跟宗教没有关系,跟修行也没有关系。中国是反商文化,无商不奸,赚钱是为了自己的享受,所以要努力赚钱;但基督教的企业家不是为自己的吃喝享乐去赚钱,是为了荣耀上帝,所以钱赚得越多,就越荣耀了上帝。而且,这些人钱可以赚很多,生活也可以像清教徒般的节俭,这就是宗教和企业工商文化相结合,这点很重要,赚钱的人,本身就是一个修行者,满身都是上帝的荣耀,并非铜臭味。我因此想到佛教要怎么办?当然,我们不会去荣耀上帝,我们赚钱是为了「庄严佛土、圆满佛性」。企业经营得越好,钱赚得越多,就是庄严了佛土;钱赚得多,照顾到许多员工,满足社会的需要,让大家生活好,心灵层次提升,就是「圆满佛性」。这样一来,宗教的修行和工商文化企业的赚钱活动本身,就一致了,这是很重要的关键。
最近,经由我对这件事情的思考,提出「贡献主义」,这是将资本主义及共产社会主义组合起来,并排除其缺点的构想。这只是原则性的构想,首先要定义什么是「贡献」?就是:凡是能改善自己和别人的生活,提升自己和别人的心灵层次的任何事情、任何物、任何道理、任何艺术,都是贡献。在工商企业的活动里面,贡献主义主张:有贡献才有报酬,没有贡献就没有报酬。贡献主义反对没有贡献而有报酬,也不赞成有贡献而没有报酬。没做什么,钞票自己跑到口袋里来,是不对的;做了很多贡献,却一毛钱也没赚到,也不对,这代表有人没有贡献却拿到报酬,贡献主义的原则就是这么简单。
有这个构想,是因为发觉在资本主义的工商行为当中,有很多活动没有贡献,但报酬很高,以现在的经济学来讲,这就是「泡沫经济」,太多泡沫经济,社会就会崩溃、衰退,产生许多问题。如果每一个企业都有做贡献,因为贡献得到相当的报酬,这样的经济活动就不是泡沫经济,就不会发生经济的衰退与崩溃。贡献主义的想法,实践起来有很大的困难,其中一个困难是:怎么计量这个贡献?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。现在的资本主义有没有贡献主义的部分?我们如果去看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书,里面讲究创造价值,要有绩效,要有效率,他们也在强调这些东西,而这些都是贡献。所以,我觉得资本主义里,大部分仍属于贡献主义,只是存在小部分跟贡献主义相反的部份。资本主义里对于贡献的计算,已经有一套办法,有一套市场的机制,虽然很复杂,但还是可以用的。
这些想法被提出有一段时间了,还在一个小小的企业里实践过,看看可不可行。除了贡献不易计量外,还有一个大难题,就是小乘根性的佛教徒,依照贡献主义来经营企业时,没有干劲,譬如经营企业要竞赛,人家杀你的价时要谈判,他就想我是贡献主义者,所以就让人家砍、让人家杀,像个傻瓜一样,能力发挥不出来。像这种小乘根性的人,如果改用资本主义,才会有干劲,能力才会发挥。因此,我发现只有大乘根器的人,才适合贡献主义;小乘根器的人,虽然是佛教徒,也是修行者,若要做生意或企业家,还是遵守资本主义比较好,其能力才可以被激发出来。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,如果发觉实行贡献主义时,如鱼得水,才能得以发挥,这个人就具备佛教的大乘根器,否则就是小乘根器,这是很容易鉴别的,无法勉强,完全是根器问题。
四、什么是工商时代?什么是市场经济?
工商时代就是一种商业文明,这样的文明早在游牧时期就有了,以物易物也是其中的一种。分为金钱和货币,最早的货币是贝壳,至于金钱交易行为,也历经许多演变,先有货物、价格、交易、市集,然后定一个时间,大家都赶到那边交易。重点是一定要有市集,一定要有这五个因素,这些很早就存在,端看你重视或鄙视它们。古时的丝路,其实就是一个商业文明的表征。
谈到真正的资本主义,应该是始于英国亚当史密斯的《国富论》,一本很厚的经济学的书,陈述依国富论的构想而进行的经济活动。当然,资本主义的概念也一直在演变,国富论说法只是一个满简单的概念,强调维持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,市场若是自由,就没有特权垄断,市场可以很大,可以有很多企业加入,而这些企业都是自利的。他举一个例子,有一个人会做面包,于是开一家面包店,把面包价钱订得很高,以为可以赚很多钱,但这是自由竞争的市场,别人也可以进来做面包卖,你价钱太高没人买,企业就完蛋。因此,虽然企业经营的出发点都是自利的,一旦进入自由竞争市场以后,就必须把价格调整到市场可以接受它,这个企业才可以活下来。经过这一番调整,有些企业成功,有些失败,而成功的企业必然变成自利利他。
由此可知,要从自私自利的企业,变成自利利他的企业,必须经过自由竞争市场的修理,不断调整、奋斗,过程是很辛苦的,这样的过程会促使经营者变成自利利他,这就是亚当史密斯整个的构想。这个构想很好,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,自利利他对很多人来讲则不是天性,自由竞争的市场,非常适合天性自私自利的人,他们在那里努力奋斗、克服万难、作出调整,不自觉的形成自利利他的经济行为。当然,前提是一定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进行,如果有垄断、特权,就不能成立,为何美国要反托拉斯?即是根据这个道理,因为企业太大会垄断,不能自由竞争,所以要把它们排除掉,以维持市场的自由竞争。
如果我是大乘根器的人,不采资本主义,采贡献主义,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利利他,只要能自利利他,能力、活力就出来了,这样也需要经过中间的艰苦奋斗吗?不需要!这种具大乘根器的贡献主义者,一开始就可以自利利他的方式经营企业。有没有这样的人?有!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的人,他并未经过许多奋斗,不自觉的便拥有很好的成果。试想,如果采用贡献主义,不必经过艰苦奋斗的市场机制,就已经成为成功的企业,不是效率更高吗?
再从权力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。什么是权力的本质?很多人对权力搞不清楚,不能对权力做一个清楚的诠释,这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盲点。权力是什么?一个人没有权力关系,两个人以上就有所谓权力关系,三个人、四个人以上,就有更多的权力关系,因此,权力的来源是人与人之间造成的。为何会有权力?则是为了达成群体的生存任务,以及群体的生存目的。由于个人在地球上生存很困难,所以要组成一个群体,达到容易生存的目的。个人不易形成力量,如果有权力关系,就能组成一个金刚钻、一个金字塔、一个军队,形成群体的力量。换句话说,要组成这些群体,形成力量,完成任务,必须要有权力。
这个权力是非常自然的东西,不只人有,连猴子都有。把几十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时,一定会打出一个猴王来,这是生物的特性。狗也如此,鸟也不例外,一笼养两三只鸟,里面必定有一只是带头的,其他则是听命的。所以,权力在生物界是很自然、很根本的东西。
权力具有很大的力量,若善于运用,可以完成任务;反之如果掌握权力而不达成任务,便是罪恶。一般人很喜欢抓权,但掌握权力后往往不知道要干什么,不知道权力是要去完成任务的,这种状况在人类的社会时时可见,在我看来就是罪恶。掌握权力,必须知道要完成任务,掌握权力却不完成任务,而且又不把权力放给别人,便是罪恶,会害这个群体死亡。这是权力本质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则。
再者,欲达成任务而不掌握权力,是不可能成功的!譬如你要为国家或社会、公司完成一个任务,但你不掌握权力,这个任务永远不可能完成。许多人从小就被教育错误的观念,像国父孙中山先生提倡「只要做大事,不要做大官」,根本是错的,要完成任务当然必须掌握权力,不掌握权力,任务不可能完成。有错误的观念也是罪恶,也是不好的。中国常会出现这种人,总以为自己是很清高的,只想把事情做好;权力是罪恶、龌龊的,不想去碰。以不要权力来维持自己的清高,这是大错特错、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。
我知道为什么许多人厌恶权力,因为我以前也是如此,经过反省后才晓得错了。我们之所以会厌恶权力,是因为看到那些掌握权力的人都恶形恶状,为何觉得他们恶形恶状?因为他们都不去完成任务,所以我们便以为权力是龌龊的。其实权力本身并没有善恶,它是一个工具,是一个功能,用之善则善,用之恶则恶。权力本身也不是龌龊的,只要你掌握权力时,能够完成任务,任务完成以后,再把权力交出去,能做到这样的人,都是伟人了。所以,权力绝对不是龌龊的,若能善加运用,它是非常有力量的,能够完成很多困难的任务。这是一个观念,要知道权力的规范,可以把六法全书拿来看一看,每一条都在规范权力,不论宪法、刑法、民法及各种法,都是在规范权力,我们每天生活在权力的网子里而不自知。
从权力的角度来观察亚当史密斯的资本主义,我们看到的是,国家制订一个权力的游戏规则,并去执行,私有企业就在自由市场玩这个游戏,并遵守游戏规则。至于私有企业的经营方法和原则,完全自主独立,只要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,国家不管。国家的权力执行就是要让市场的规则透明公正,对私有企业只管到这部份为止;至于企业的内部经营方式及原则策略,国家是不管的,完全让企业独立自主。不过,如果是公营企业、国营企业,国家的权力便一直管下来。亚当史密斯的这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,不就是《金刚经》的引申:「管,即不管,是名管」吗?
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力,主要来自国家把权力下放到企业,每个企业都变成一个小的企业王国,因此更容易运用他们的权力来经营,让经济的力量,权力的能量,全部发挥出来。不像共产国家、国营企业,一路管下来,连老百姓吃几碗饭,穿几尺衣服都管,管得死气沉沉。这里权力的运用,正是《金刚经》的衍生:「权力,即非权力,是名权力」。所以从权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,已经做到《金刚经》的水准──「管,即不管,是名管」。
能做到这个程度,在国家制订市场游戏规则,以及企业制订经营方法和原则时,若再能遵守贡献主义,我相信会得到更好的结果。现在并没有实践贡献主义,定出来的市场规则也不合乎贡献主义,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,但我相信,如果能遵守贡献主义,这些问题都会消除,人类的经济以及财富的发展会更加丰富。
但话说回来,现在的市场机制,仍允许我们可以没有贡献就赚到很多钱,我们要怎么办呢?是不是自动设限不去做?不需要!因为我的讲法是在制订游戏规则,现在既然游戏规则已经制定了,可以让你大捞一票,为何不捞?所以,在此我并不想做限制,因为社会规定这样合法,完全依社会怎么规定就怎么做。如果要制订市场游戏规则,我认为遵守贡献主义的方式会比较好。我们可以做对照组实验,如果有两个社会,一个是遵守贡献主义的方式,制订市场游戏规则,一个不是,竞争到后来,遵守贡献主义的社会一定会赢,我讲的层次指的是这个。
五、菩萨六度万行
菩萨六度万行和企业经营是一样的,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:自利利他,改善生活;自觉觉他,提升心灵。这样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目的。利他有大有小,但总会包含别人,有的人利他的范围很大,全世界的人都包含进去了;有的人利他的范围很小,只有他的亲戚朋友才在里面,但不管怎么样,都有别人存在,都希望自己和别人的生活能改善,都希望大家的心灵层次能提升。这个目的和菩萨修行成道的目的是相同的,只不过后者把「改善生活」变成「建立人间净土」,「提升心灵」的水准变成是「修行成佛」──高低不同,但目的一样。自私自利的人经营企业,我会打一个问号,唯有具备自利利他的心,同时遵守贡献主义,彼此相通才能成功。
当企业经营和菩萨修行两个目的完全一致,经营企业也就是菩萨修行,这两个就相通了,也就是说,当企业经营好了,就代表修行也好了;反之若企业经营差了,就代表修行不好了,两者完全相等。当然,条件是必须遵守贡献主义,如果不遵守贡献主义,就跟这个目的不相近了。如果可以修行成道,企业经营又能成功,那就太完美了,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。
六、如何运用佛法于企业中
菩萨度众生,要把众生看成群体,所以菩萨是要度群体的,也就是菩萨要经营企业,企业是群体,菩萨度众生就要运用到企业管理,要能运用权力来经营组织,才能完成任务。权力是群体当中的一个工具,菩萨要度众生,一定要懂众生,一定要懂权力,若对权力的本质有所误解,就还不够格当菩萨。
再来是《金刚经》的实践,就像《六祖坛经》里的是与非对,长与短对,你要能创新,要会复制,要让创新和复制一致。企业的经营很重视创新,但大家不要忘了,如果企业不会复制,也是不会成功的,只会创新是不会赚钱的;创新以后要拿创新的东西来复制才会赚钱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的内涵:把复制和创新这两个相反的东西拿来相通,同时注意平均值与差异值。一般人多只注意平均值,忘了注意个别差异,真正重点是二者要同时并进。刚才也提到管即不管,要怎样做到「管,即不管,是名管」,原来只要遵守亚当史密斯的《国富论》就可以了。当然,这一点我跟亚当史密斯的资本主义看法稍有不同,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使得人类的财富在最近两百多年来增加很多,但我觉得这是因为把权力下放,达到「管即不管」的水准所产生的力量,还可以深化到企业内部,一样可以做到管即不管,如此不断深化下去,人类的潜力和权力的力量,可以发挥得更大。
谈到「般若智」,就是要除去执着和认定,当你的执着和认定一旦去除,智慧就开了,这也是我们佛法中经常用到的。刚刚提到的「三摩钵提」,意指创造力,跟三摩钵提类似的另外一个名称,就是「观想」,企业要做情境模拟,要做情境计画,若能善于运用观想的本领,结果会超乎想象。
再者「以境验心,检讨改进」,我们面对的问题,都跟我们心里怎么想或存在什么偏见有关系,所以不只验自己的心,还要验跟这件事相关的人,他们心里在想什么,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把事情看得更清楚。如果我们把心里的问题找出来,并排除了,外面的境,也就是问题,跟着就会改变。所以,甚至可以用你的境是不是改善了,来检验你的心是不是改进了,这样的方法在企业经营里很管用。
至于「建立人间净土」,只要把企业家变成菩萨就好了,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修菩萨行,就可以做成了。
再来是「转住心为清净心,往好处想」,《华严经》里有一品讲到,要替这个社会算命很容易,只要观察众生的心是清净的?还是污浊的?观察清楚,就可以知道世界将来会变成怎样,非常简单。佛法懂得这个道理,所以要转住心为清净心,转清净就是往好处想,要乐观,世界就会变好,这就是佛法的运用。
七、实例
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,目前台湾企业面对大陆只有我们十分之一的工资,感到压力很大,如果以自利的心态看这件事情,的确会觉得很困难,我们输了!怎么赢得了?没办法了!但你若以自利利他的角度、贡献主义的心境,来看这件事,就不一样了,你会发觉他们的工资这么便宜,工作的能力也不错,是非常好的事情。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改善生活,也希望他们平步青云,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!至于我们这边,就要研究该怎么应变,看看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做出贡献。我想,既然他们的工资那么低,工作又那么努力,这部份就是他们的贡献,我们不要在这些地方跟他们竞争。我们可以做什么贡献呢?他们才刚开始学习制造、经营企业,我们可以提供他们关于制造、管理、经营方面的知识与经验,他们所欠缺的就是我们可以贡献之处。此外,他们尚在基础阶段,对于产品的整合、制造,到行销、外销,还没有整套经营概念,台湾的企业已经晓得怎么做,也有能力提出贡献。总之,他们缺的部分,就是台湾企业的机会,如果你用自利的角度来看,压力太大;如果你用贡献主义、自利利他的角度来看,却是机会无穷。
例如有人到山东用温室的方式种木瓜,种得很成功,但他志不在种木瓜,他开始教当地的农民怎么种,并且提供木瓜苗,后来,他因卖木瓜苗发了大财。反观有些人也去种木瓜,但怕人知道,只有自己种,结果被别人学走了,后来种不过他们,反而输给他们。因此,若能换另外一个观点看,你们很会种,那么我不种,就教你们种,但你们没有种苗,技巧也不是很会,我就提供栽种技巧和木瓜苗,光卖这个就发财了。所以,完全看你怎么思考这个问题,如果我们用菩萨的心情、贡献主义的观点经营企业,你会看到非常多的机会。
八、结论
据我观察,许多企业家已经不自觉的、默默的走上菩萨道,他们不见得是在台湾,很多在美国或日本。所以,我们置身工商时代,只要依大乘菩萨修行,致力改善人类生活、提升心灵境界,必能成就「普光明庄严世界」之「胜智大商主如来」,以及「香光藏世界」之「大力善商主如来」的娑婆世界。换句话说,娑婆世界的工商时代,就是这个世界,就是大商主的如来,这样的佛法,就是工商时代的佛法。
<现场问答>
陈国镇教授:听完梁教授的演讲,是不是有很多人准备做菩萨?他讲的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生活四周碰得上的事情,很多在小小的家庭里也可以做的事情,把尺度缩小一点,家庭里也照样能做小菩萨;做得更好一点,就是大菩萨。相信有很多朋友有意见,填好问题,可以传递过来请梁教授回答。
问:您所认为的菩萨道,应该如何认知与实践?
答:我所认为的菩萨道可能跟一般认为的不大一样,我认为的菩萨道主要是要度众生,也就是要度众生相。对众生相的解释,我跟一般的解释也不同,一般认为别人就是众生,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对,因为这还在人相这个阶段,不是众生相。我认为众生相是一个团体组织,最具体来讲是国家,国家就是众生相,所以,国家不是某一个人或一群人,他超越了个人以外的部份。菩萨要度的是众生相,通俗一点来讲,菩萨是要治国救国的,当然可以缩小一点去治理他的公司企业,再缩小一点去治理他的家;但是,最重要的是要超越了个人。
问:股票、期货、外汇这样的金融市场,也是一个市场,有他们的法规、游戏规则里面有高度的自由竞争吗?
答:没错!但是也有很多内线交易,那就不是自由,是垄断。其实这部份还有待努力,应该可以做得更好。例如美国的证券金融市场,跟其他国家比已经不错了,但还是有安龙公司的弊案发生,这里就透露出他们的会计制度仍然不够透明,还是有欺骗行为在,这就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,大部分人还是以自私的方式进入。我的看法是,现世社会金融市场已经是这样,我们即使是修行者,即使是菩萨乘,即使是贡献主义者,因为游戏规则不是我们制订的,是他们制订的,我们要玩的话,照样可以依照他们的方式玩。但当我有机会定游戏规则时,我就会订出一个办法:没有贡献赚不到钱!虽然现在不是这样,我们也没必要自我设限不去玩,只要合法就可以做,这是我的看法。
问:有权不做事是慈禧太后,想做事而无权是康有为,可否以上两个历史人物说明权力与做事之例。
答:这个历史我已经不用评论。有权不做事,任务不会完成;想做事但没权,变法不能成功(变成康无为),就是这样。想做事一定要有权,没有权是没办法做事的,有权不想做事不如赶快下台!如果社会每个人对权力都有这个认识──「有权就要做事,不完成任务,权力就要收回」,就不会存在有权不做事的情形了。过去就是因为大家对这个事情都糊里糊涂,搞不清楚,允许抓权又不做事的人存在,只要把这个观念弄清楚了,问题就解决了。
问:经营企业已五年多,一直都以服务顾客,也就是维持薄利的心态做事,最近开始质疑这样的经营法是否正确?是否应往赚钱的目标迈进?但日益扩大的公司几乎都是奸商,说得好听是将思想逻辑付诸实际行动,以积极进取换得永续经营。不知教授的看法如何?
答:自利利他并不是只能赚取薄利,也可以赚得厚利、高利润的,只要市场的游戏环境适合你赚高利,你就可以赚高利。贡献和报酬要相当,但贡献的计量很困难,你可以认为你的贡献价值很高,因此相对可以要求高报酬,只要你做得到就行,只要这个市场让你赚得到就可以。所以,并不是说只能维持薄利,贡献主义不是薄利主义,这一点我要特别声明。
至于若说很会赚钱的公司就是奸商,这样的想法有点反商情结。公司会赚钱,只要他有贡献,赚得多又何妨?不能就这样叫他们奸商。这一点西方的企业做得不错,东方企业,尤其是台湾企业做得最差!什么生意一给台湾的企业做下去,都变得不好赚了。原本这东西在欧美国家做时卖得很贵,一轮到台湾企业接手做,价格就很低了;而现在更严重了,在大陆生产价格还要降低。对此我有不同看法,其实这跟我们的文化有关,在我们的文化里,做事情尤其做企业,经常有一个心态,就是要「拼在一起、苦在一起」,受这样文化影响的一群人经营企业,只会拼命的苦。我发觉外国经营企业不是这样,他们不是为了苦,也不是为了拼命,他们是为了玩。外国人经营企业是玩在一起,很认真的玩在一起,我们经营企业却是苦在一起,不要命的拼,要拼才会赢,企业被我们一搞,就变得很苦、很累、不好玩。长此以往会有问题,无法永续下去,苦不久的,因为苦拼一段时间可以,一辈子这样任谁都受不了,这点要想办法改变,要学西方玩在一起的企业经营理念。
不但经营企业是这样,修行也是这样,许多人认为,如果没有苦修就不算修行,就不算下过功夫,只有拼了命修苦行,人家才佩服你有修,这是有问题的。我现在主张修行要玩在一起,这样才能永续下去,才能生生世世都来玩;若生生世世都来苦,日子就不好过了。
问:想达成任务而没有权力,用收买权力的方法可否称做自利利他?
答:如果收买是合法的,没有什么不可以。
问:法律允许设立赌场,例如公益彩券,这样的市场是否符合贡献主义?贡献快乐、希望、就业机会、游戏三昧。
答:以游戏的角度看有贡献,有人希望游戏,所以像彩券这些东西没有说绝对不可以,但如果弄得太泛滥就有问题。
问:现在的官商勾结如何解释?关于您说的法律条文,有成文不成文,但司法也有黄牛,不知您如何解释?私立学校就不管了吗?关于中国人勇于内斗,您又如何解释?
答:这里的问题很多要解释:所谓官商勾结,首先我不知道要如何定义「勾结」?本来官员就是要服务人民,「商」也是人民,如果勾结是违法的就不对,如果勾结不是违法的,是官员应该做的服务,就没有不对。就商的角度看,官是制订市场游戏规则,并公正执行这个游戏规则的人。如果官在执行规则时不公正,有偏袒,就是所谓的官商勾结,就不对!一旦这样的情况存在,自由竞争市场就不成立,而亚当史密斯想达到的目标就达不成了。
所谓「不管」私立学校,是政府或国家不管,让学校自主,如果国家一直管下去,不让学校自主做决定,就是公立学校,就像国营企业。这里所谓不管也不是完全不管,是「管,即不管」。要先制订好私立学校的游戏规则,然后用那个规则在管,也就是以法治,不是以人治。当然,私立学校或企业自己管理内部时,可以是人治,当然也可以用法治。我们对法治的观念还是搞不太清楚,以为法自动会管什么,其实法只是定游戏规则,并公正的执行游戏规则罢了。就好像世界杯足球赛,世足联盟只是做大庄家,把世界各国的球队找来一起竞赛,他可以卖门票赚钱,至于那些球队自己要如何训练他们的球员,要怎样打球,完全自主,足球联盟不会去管,他们只派裁判执法,执行游戏规则,只管这个部分。所以,不管的意思不是完全不管,是「管,即不管」。
中国人勇于内斗的原因,我认为是中国人不太知道权力的运作,所以团体组织都是松散而不健全的。中国人一向不清楚有权力就要完成任务的观念,所以聚在一起时往往摆不平,吵来吵去,变成内斗。改进之道必须先对权力有所了解,也就是对众生相能清楚了解,唯有提高这方面的水准,问题才能解。
中国人为何落入这个盲点,这与我一向不敢触碰中国文化里的一个问题有关,就是帝王权没有被检讨,权力最大的君王权没有被检讨。历代文化在这部份都是禁忌,不敢谈、不去谈,但这地方没有弄清楚,权力最上层没有弄清楚,以下就没有办法弄清楚。尤其儒家把权力关系改变成伦理道德、君臣父子夫妇五伦,中国人就更糊涂了,看不见权力,只看到伦理道德,明明是权力问题,结果把它看成伦理道德,弄错就解不了,中国人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。
「管,即不管,是名管」是什么意思?我建议看《金刚经现代直解》。
问:企业下放权力是否即经营管理的授权?
答:对!就是授权。
问:非营利事业是否也适用此法则?为何大乘根器者适合贡献主义?请说明举例。以及为何大乘根器者可谈判、杀价、讨价、还价?
答:非营利事业也适用此法则。
小乘根器者还停留在我相,考虑事情会以我的立场判断是非对错、价格高低、恩怨情仇,完全以我相的立场来看。我相的基础是自利,资本主义的自利方式跟他的思考逻辑完全一致,实行起来游刃有余;但贡献主义不同,是以众生相的立场,不以我相的立场,也不以别人的立场,而是站在整体立场看事情。如果他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,便可以站在整个国家立场,而不是站在哪一个人的立场,或哪一个党派的立场。当他在谈判、杀价时,不是个人考量,而是看到整件事,怎么做大家会更好,用这样的立场去判断、执行,这是非常不同的。
没有这样的根器,就无法达到众生相的立场,做起来就会窒碍难行;反之大根器的人,做起来就觉得很容易,这是我亲身实践时发现的。有时我觉得根本不是问题的事,很多人觉得这里不通、那里不通、不能做,几次以后我才想到,贡献主义是为我自己量身定做的,不是为其他人量身定做的,所以很多人没办法用,原来我的根器不同。最近我特别再把松下幸之助的东西拿来看,发现他一开始就是贡献主义者,他可以站在众生相的立场想事情,所以他的企业,从很小的插座,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问:请问将资本主义转为贡献主义有何困难?
答:其实我不觉得有太大的困难,事实上有很多企业家,本身的根器就在贡献主义,所作所为就是贡献主义,像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写的就是贡献主义,虽然他自认为是资本主义,但在他的书中,也曾提出贡献的字眼,只是没把贡献的观念整合成一个整体概念而已。
问:假如公司要自利利他,该怎样做才好?
答:你怎样做都好,多学一点佛法,把佛法的工具,刚才我讲的方法,用在企业里,同时你要做一件事情,把你的修行跟你的经营企业这两件事情,变成一件事情。你只要自利利他,改善生活,自觉觉他,提升心灵,把目标确切落实,我相信你的企业会更赚钱,所有好的人才都会到这里来。
问:如果我的老板就是自利利他的大菩萨,但他不自知,是否要让他知道,还是保持沈默?
答:应该让他知道,你让他知道就是在度他、救他,你会让他变成真正的菩萨。
陈国镇教授:
今天的演讲,我们一直听到梁教授讲贡献主义、众生相,事实上大家的问题还是落在我相里。什么叫众生相?《金刚经》里面一直在讲这个,众生相如果换成我所了解的语言来说,就是整体观,这个整体观已经超乎个人,你的脑里不应该再存有个人。我举个例子来说,金刚钻是碳的原子组成的,如果是木炭就是黑色的,但你看到的金刚钻是一个硬度很高,晶莹剔透的钻石,已经不是黑黑的碳粉,如果还是黑黑的碳粉,其组合就不是金刚钻。所以,你的心里一定要有众生相,就是要有金刚钻的知觉。换句话说,你对众生的知觉已经是一个比较抽象、整体、抽离个人的,如果能这样,你才能去实践贡献主义,否则你不会了解众生要什么,就容易变成一厢情愿的服务,甚至弄错,最后就赚不到钱。
因此,具备贡献主义的能力之前,先要有众生相的知觉,要有众生相的知觉,才可能去实践贡献主义,而且在得到众生相知觉的同时,你也有了智慧。说起来修行越好,经营企业应该更好,它们不是背道而驰的。今天梁教授讲工商时代的佛法,就是讲佛法的修行和时代根本是一致的,只有这样的认识,我们才不是在做两件事,而是在做一件事──完成生命的任务,这也才是大乘佛法。我们谢谢梁教授。
圣严法师:五种层次的布施培福
来源:
诵读《六字真言》的世间功德利益
来源:
佛说:病苦
来源:
南怀瑾:打坐修证中身体变化过程
来源:
正如法师:佛教如何看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
来源:
种植福田即得幸福
来源:
佛陀只用二十个字 道破三世因果真相
来源:
佛说:人争不过天,恶赢不了善
来源:
各种念佛方法详解
来源:
净空法师:佛说十善业道经(故随业,自受报)
来源:
圣开法师:凡夫十种力
来源:
佛说四句话,解一切苦难
来源:
宽运法师:「广学」与「多闻」(七)
来源:
仁焕法师:明白人和糊涂人
来源:
宽运法师:浅谈净业三福
来源:
小孩奇怪的病,都是业障病
来源:
佛教知识|忏悔以后,罪过就此一笔勾销了吗?
来源:
灵山居士:布施的真义
来源: 灵山居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