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学会   >   哲学  >  正文

什么是明心见性——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人生死角(上)

明心明的是什么心

见性见的是什么性

学佛的人经常讲: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。

为什么学佛一定要明心、一定要见性、一定要证果呢?

明的是什么心?见的是什么性?证的又是什么果?

没有明心,能不能见性?没有见性,能不能证果?

提到证果,学佛的人都知道要分很多层次。罗汉分四个等级,菩萨有十地,就连佛还分法身、报身、化身三种。

为什么排列得如此有序?明什么样的心,才是真正的明心?见到哪种程度的性,才是真正的见性?

常听大家说某某学佛已经见性了,这种人见的是哪种程度的性?

见性之前是否明心了?为什么说“明心见性”,而不说“见心明性”呢?

心有真心、妄心和肉团心。肉团心与佛门所讲的“心”是不一样的,修行人明的不是这个心。

无论你明的是哪个心,首先要明白真心与妄心的区别。什么是妄心?什么是真心?

通常讲:“这个人妄想多,很散乱”,这就是妄心;“这个人功夫很深,入了境界如如不动”,这指的就是真心。

对于初学佛者,佛门里通常把心分为真心与妄心。但对于大成就者,真心与妄心是同一个东西。

想知道乃至明白自己的真心,就需要妄心的显现。

例如,在静坐中,当杂念特别多,很散乱时,这个境界指的就是妄心。

有一天你明心见性了,会发现:散乱的杂念也是真心在起妙用。但这个境界是功夫,不是理论。

如果你的功夫达到了一定程度,会感受到“心”与“性”是一不是二。

既然如此,为什么祖师还要把它分成两个呢?因为把它一分为二来讲,大家会更明白。

禅宗的“明心见性”,净宗的“花开见佛悟无生”,以及密宗的“即身成佛”,三者之间有何区别?

密宗最高的法为“大圆满法”,古时候所传的“大圆满法”与现在所传的截然不同。净宗和禅宗的法,与现在的也不一样。

净宗所谓的“花开见佛悟无生”,我们先不讲“花开见佛”,来谈“悟无生”。

究竟到了哪种境界才叫“悟无生”?悟到什么才叫“悟无生”?如何做才能悟到“无生”?

大家都知道“无生”意味着“无灭”,“有灭”意味着“有生”。

禅宗讲的“明心见性”,何为“心”?何为“性”?

讲到这里,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的答案。我讲的是我的见地,未必能代替你们的。

“心”究竟是什么东西?“性”又是什么境界?为什么“性”是“见”,“心”是“明”?

实际上“心”也可以“见”。如何见到自己的心呢?

其实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见到自己的心。山河大地、花草树木、飞禽走兽,都是我们的“心”。

只因没有明心,见到了也如同未见,这叫“见而不明”。

“性”是通过明心而见,如同“水中盐”、“色里青”。

如果没有我们的心,山河大地中的飞、潜、动、植都不存在。

佛祖说得非常到位: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可又有几个人明白这八个字的含义呢?

天天都见到自己的心,但从未明白。

如果自己的心不动念,不去分别宇宙中的飞、潜、动、植,它们是否还存在?

六祖说:“风未动,幡未动,乃仁者心动”。我曾问过一个和尚,如果心不动,风和幡是否还在动?

也有人问我:不去分别桌子、山洞,它们是否还存在?在座的是否也有人会问这个问题?

我直到好多年后才明白这个道理:宇宙中的飞、潜、动、植,如果不去分别,根本不存在。

“心”能让我们明白,是借助外界形形色色的存在。是因为心动了念头,接着它们才存在。

也就是说“聚色唯心,无心亦无色”。心的根本又是什么呢?

虚幻不实的为“心”,不增不减的为“性”。

有形的被无形的主宰,生灭的以不生灭的为根。

心是相,性为根;心是性的用,性是心的体。

“花开”指的是明心,“无生”指的是见性。

所谓“即身成就”,指的就是当下“悟无生”,悟到生灭不定的“心”,以及不增不减的“性”。

实际上最高的法是禅之一法。一个人能“即身成佛”,是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性,亲睹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

如果不能做到净土宗的“一心不乱,净念相续”,怎么可能达到禅宗的“明心见性”呢?

当净念相续、不再散乱时,才能见到心性。

“净”是清净无染,“相续”是永不间断。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:时刻觉照,没有间断。

只是各宗各派用的表达方式不一样。如果相同,就无宗可分,也无民族可分了。

刚才讲到“性”是心的根,“性”究竟是什么呢?

就如同一棵树木的开花结果是一种现象。如果没有树根的存在,怎么可能开花结果呢?心就如开花结果的现象,性如同树根。

为什么说本来面目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?本来面目即是佛性,即是自性。

至于“自性”的名称,佛教中有几十个、上百个,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我们的心性。

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穿了无数套衣服,人却没有变。同理,本来面目也是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各宗各派中,古今中外都在找它。

各个宗教都知道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,找到了它,就是“佛”、就是“神”、就是“上帝”。

为什么见性之前

必须先明心

明心容易,见性难。经书和祖师大德们的开示都是同时讲两边的境界。

因为通过讲两边才会有比较,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什么是真心,什么是妄心。

世间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衬托、相互依存的关系。通过一个,你会明白另一个。

比如在白布上画上红色的花,就是为了让红花更清楚。

修道也是如此,真心如红花,妄心如白布。只有用妄心,才能衬托出真心,才能让我们把自己看得更清楚。

但用功的人往往总想直接就看到红花。你功夫不够,又没有白布,怎么看得到红花呢?

只有你的功夫特别纯熟时,才不需要白布来衬托红花。

守不住自己的心就无法明心。见性之前必须先明心。因为“明心”是入道的钥匙。

当你通过“明心”这把钥匙,把“道”的大门打开以后,才能见到内在的自性。

在“悟道”之前,首先要有一个“明道”的过程,也就是明白它。

当你明白的那一刹那,就可能马上“悟道”。

在“悟道”的那一刹那,就可能马上“见道”。

在见道的那一刹那,就可能马上“得道”。

在得道的那一刹那,就可能马上“用道”!

一环扣一环,一个脚印接一个脚印,错一步都不行。错一步,全盘皆错!你不服气都不行。

但是,在见性之前,必须有一个“明心”的阶段。

不明心,就不知道如何修道;不见性,就不知道如何炼这颗自性的心。

很多学佛人都是诚心有余,智慧不足,误以为只要诚心诚意地烧香、拜佛就能了脱生死。

这些固然是修道所需,但并非修道的全部。成道究竟需要什么呢?

佛祖讲过:“明心,见性;见性,成佛!”也就是说在见性的基础上,再继续修下去,才能成佛。

不明心,不见性,你怎么下手修呢?

你以为坐在这里打打坐、念念佛、持持咒,就是修禅?就是修净?就是修密了?

这与禅、净、密毫无瓜葛,根本扯不上关系。

如果你以为盘个腿就是修禅,念个佛就是修净,持个咒就是修密,说明你对禅、净、密一点都不了解!

我曾对“明心见性”作过一个比喻:“明心”是明白了方向,并朝这个方向走;“见性”是见到了目标,但要到达目标,还需努力前行。

很多人说“出家有功德”,你有什么功德?没有明心见性、没有弘扬佛法,永远都没有功德!

只有明心见性后,再弘扬佛法,才有功德!

不是你出家了,剃个光脑袋,吃斋念佛,就是正道。

按宗下讲,没有明心,皆是盲修;没有见性,皆是瞎炼。

你就是俱备了一颗虔诚的心,也与修道无关。

事实上,你见地不通透,不可能有真正的虔信。真正的虔信,必须是正信。

你的见地不通达,怎么会有正信呢?都只是邪知邪见罢了。

一个没有见地的人,以为自己很虔信,一旦碰到个伶牙俐齿的人,三言两语就把他的道心击退了。因为他没有见地,听谁说都有道理。

按宗下规定,你没有明心见性,就不能出去参学。因为你没有正知正见,不辩正邪。

听人家说菩萨能在天上飞,能入地,你相信了;听人家说菩萨能口吐莲花,呼风唤雨,你也相信了。

因为你对菩萨没有概念或基本的认知,只能听别人说。

“明心”明的是什么呢?如果大家明的“心”不对,还是无法修行。

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几年了,每天都在诵经、拜佛,究竟是否与道相应过、沟通过,自己心里清楚。

古人讲:“只要你用功办道,百日之内,绝对见性”。

事实上,古人说的“百日”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,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时就见性了。

因为心、性只一线之隔、一线之差。实际上也无隔、无差。

当一个真正明心了的人,一定能见性。除非他不是真正的明心,只是在理上若有所悟。

大家之所以不会用功,就是因为没有明心。

好多人都说“道理都明白,但遇到实际问题时,根本不管用”,为什么会这样?

因为你悟到的东西没有亲身实践过。我说过多次,佛法是要靠实践的。

如果只有理论,功夫没有跟上,犹如一个人走路只迈一只脚,另一只脚没有跟上,是一定无法平衡的。

明心的人即是“开眼”的人,见性的人才是修炼的人。

“心”是“明”的,“性”是“见”的。未明心,何以见性?为什么祖师不说“明性见心”呢?

大家平时是否参究过这个问题?既然都是在盲修瞎炼,我们所谓的修行岂不是背道而驰?

有的人说,这一世成就不了,先种下一颗种子,待来世成就。

在这里我可以大胆地告诉大家一句:你没有明心见性,连种子都种不进阿赖耶识!

种子都没有种进去,来世又怎么可能接着修呢?

我们这一世能闻到佛法,又能修行,是在过去的某一世,早已经把种子种进去了。

这一世我们能受用,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发芽了。

也就是说,我们在某一世早已经明心了。如果没有明心,种子是种不进去的。

既然我们曾经明过心,为什么现在又迷失了呢?为什么还没有脱离贪嗔痴呢?

并非明心见性的人就已经把贪嗔痴修干净了,他还会有贪嗔痴,只不过很微细而已。

再重复一遍:明心见性的人仍然有贪嗔痴,只是他做得了主。当贪嗔痴出现的时候,能马上能觉察到,不会被贪嗔痴所转。

我们之所以会被贪嗔痴所转,是因为觉察不到贪嗔痴的出现,往往都是在事后才醒悟。

祖师们说得好:只有明心见性以后,慧眼才能打开。这时候才是修炼的开始。

为什么了脱生死之前

必须先明心见性

祖师们把“明心”列在“修”的层次,把“见性”列到“炼”的层次。

从修到炼、从明心到见性之间,有很远的距离。

如果大家不把“本来面目”修出来,如何去训练本来面目?所谓的“先修后炼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
也有人会说:我炼的是这颗心。我问你,你见到这颗心了吗?

没见到,如何炼呢?你要训练一匹野马,首先要找到这匹野马呀。

事实上,我们现在仅处于修心的阶段。

什么时候你把这颗心修出来了,见到它了,才知道如何正确地、有把握地炼这颗心。

道教通常不讲“修炼”,而讲“修养”。实际上“修养”与佛家讲的“修炼”是一个意思。

“修”是找到它,“炼”是掌握它,运用它。

道教讲“养”,也是要先把这颗心修出来,抓住它以后再慢慢地培养它。

为什么要培养它呢?还是为了让它起大用,也即佛门里讲的“生妙用”。

为什么那么多学佛的人智慧打不开,做人做事一塌糊涂呢?

就是因为没有把这颗心修出来,更没有把它掌握在手里、学会运用它。

需要智慧的时候,它不出来;不需要无明的时候,它却跑出来了!所以我们才会迷失方向,把握不住自己。

大家说学佛的根本是什么?谁能回答?(答:“成佛,了脱生死”)。

都知道要“了脱生死”。但是,你们是否思考过、参悟过要了脱的究竟是什么?

为什么会生?妄心未死,故会生;为什么会死?未跳出三界五行,故会死。

要想了脱生死,必须经过“明心见性”这个阶段,再继续往里面深入,才能了脱生死。

了脱生死以后,再继续修下去才能成佛!

大家现在修到哪个阶段了?(答:……)盲修瞎炼的阶段!与道不相干,背道而驰啊!

都是如此,我怎么教大家学佛呢?怎么教大家炼这颗心呢?

大家以为烧烧香、拜拜佛,就是修炼,这些都与修道毫不相干!在座的对自己多年的修行是否感到可笑?

甚至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几年了,有的学佛二十几年了,还是处于盲修瞎炼的阶段!

我们念佛、打坐,苦苦折磨自己的身心,原来所做的一切都与道不相干,都是在盲修瞎炼,你们听了是什么滋味?

我们开口闭口都想“了脱生死”,想了脱生死,必须明心见性!

盲修瞎炼怎么可能了脱生死?怎么可能脱离六道?因果不了,是无法脱离六道,从六道中解脱出来的。

就算你诵经、拜佛、观想、持咒是在修道,如果不把这个力量渗透进阿赖耶识,也没有丝毫作用!

没有储存进阿赖耶识,智慧怎么会出来呢?从哪里打开呢?

你掌握了如何把种子储存进去,就会知道如何把智慧打开,拿出来使用。

如同你能把一道门打开,同样也会知道如何把这道门关上一样。这是学佛的一个阶段,并非学佛的根本。

吃斋、念佛、诵经、打坐、拜佛,就是在修道吗?就能入道吗?就是在道里吗?差得远!

大家听了心里不是滋味,但这就是事实。

也许你们到别的大师那里去,许多大师会给你们授记,说你是某某菩萨再来,某某罗汉再来,已经是罗汉了,已经了脱生死了,快成佛了!

结果到万行这里来,给你们一印证,原来还处于盲修瞎炼阶段,与道相悖,啥也不是。你们会怎么评价万行呢?——万行没有开智慧,歪理邪说!

但我相信,大家如果真的想求法、想修道,总有一天能理解我今天对你们所说的话。

哪怕在座的有一个人能理解,也不枉费我今天讲的这番真话。

要学法就要学真法,要修道就要修真道!将来大家出去讲法的时候,就要讲真法!

未修出大光明前

应该怎么做

如果现在把灯关了,你们闭上眼,眼前是一片漆黑,这就是所谓的“漆黑桶底”。

修行就是要打破眼前的无明,也就是要打破这个漆黑的桶底。

眼前的无明不打破,你就无法往上修。

若有一天闭上眼,看到了光明,你的修行就上路了。即便只是一点点的亮光,也是悟道的消息。

如果眼前的无明打破了,出去讲法,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讲圆满。自家宝藏永远是属于自己的。

如果大家眼前的光明还没有修出来,同样可以借助外界的人、事、物、理,包括最琐碎事情,来体察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
譬如,当别人对你无理取闹时,你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如何反应的。

当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时,你也要看此时自己的心会如何反应。

“光亮”是一种现象。既然是现象,就是有为法。既然是有为法,就有生灭。

一个得道的圣人,他的身心永远都处于常寂光中,处于清醒、灵明、觉知的状态里。

何为“常寂光”?就是无相之光——既不黑暗,也不光亮。

过去祖师大德在拿香板打人、骂人的时候,他们的觉知仍然如如不动!而常人一做事,觉知就丢了。

打坐时还勉强能保持觉知,一下座,觉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!

临终不被境转,做得了主,靠的是觉知。平时不被顺境、逆境所转,靠的也还是觉知。

最高境界不是刻意的觉知,而是全然的觉知。

比如砍树,人是觉知,斧头是觉知,木头也是觉知,一切都是觉知,变成一个大的觉知。

大家静坐的时候,能否听见自己的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声音?呼吸声和脉搏的震动是否也能听到?

听不到,说明你的心还没有静下来,还没有从外入内,还是处于散乱、颠倒中。

去年冬天从江西来了一个沙弥,他说他打坐时处于万里晴空的状态中,问我下一步该如何做。

他不像有些修行人那样,随时随地都处于万里晴空的状态中,即便睡觉也是如此,根本不需要打坐。

而他只是打坐时才处于这种状态中,往那里一坐,念头自然消失。因此无法进步,当然也不会退步。

这时候如果告诉他故意生起一个念头,很快就会从“万里晴空”的状态里走出来。

过去在禅堂里,当那些老禅师发现有人出现这种状态时,就会用香板把他赶出禅堂,让他到外面去做事。即便不让他做事,也不会让他再打坐,而会让他去跑香,去绕佛。

一个用功的人就怕境界不出现。只要境界出现,就会有禅悦和法喜,就不会腿痛。

虽然佛门里很反对人谈境界,总是呵斥谈境界的人。但如果没有境界出现,说明你修行还未见到消息和苗头。

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消息和苗头。

就像打井一样,如果打了很深还未见湿土,说明还没有消息。

继续打下去发现了湿土,甚至快带水了,就说明水快被打出来了,也就是见到消息和苗头了。

只要路走对了,每一步都会有道中的消息,除非你没有入门。

我们现在打坐还没有境界,如果有,也是以胡思乱想为“境界”。

古人所说的境界,是指比较高的境界,例如天眼有所打开,接收到一些隐态的信息等。

但是,一旦执著在这些境界上就会很麻烦。所以祖师大德们都强调不要执著境界。

如果一个人不把对外界执著和留恋的心转移开,他是无法深入到内在境界中去的。

为什么有的人腰杆子一挺,眼睛一闭,几个小时就过去了?

因为他享受内在的境界去了,外在的境界干扰不了他。

这时候即便六根没有完全关闭,前五根也可以完全关闭。

关闭眼根比较容易做到,但静坐的人耳根非常敏锐,外界一点点声音都能听到。如果这两根能关闭,自然会耳聪目明。

刚开始打坐无法关闭第六根(意根),但前五根完全可以关闭,并渐渐渗透到第六根,自性之光就会渐渐升起。

如果六根能完全关闭,自性之光就会完全显现。

为什么修出大光明后

还要突破大光明

在修行的境界中,首先要突破的就是眼前的无明。

如果自性的光明产生了,睁眼闭眼,额头里面都是一片光亮。

继续修下去,你就能在这个光明藏里看清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。

虽然处在光明藏里,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功,仍然看不清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。

也就是你没有把“觉知”培养出来,对生死仍然做不了主。

所谓的“做主”,就是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。

有的人眼前的无明虽然没有突破,但理上能明白一些。

也有的人凭着自己的毅力,投入很多时间修炼,也能突破眼前的无明(即现大光明),但对修行的理论仍不通达。

学佛入门的第一块敲门砖,就是要敲破无明,让自己内在的光芒闪耀出来。

如果身心稍有点定力,就可以突破眼前的无明。

突破了无明的人,行、住、坐、卧,眼前都是一片光亮。通俗一点讲,就是内在灵性的力量苏醒了。

用“五阴”来划分,这是处在“色阴”中,还未走出色阴。

如果能从光明中走出来,就突破了色阴。

突破色阴的人通常会达到色空不二,对眼前的人、事、物、理不会执著。有,如同没有,就是所谓的“目空一切”。

如果用“五浊”的理论来对照,此时的境界已经超越了“劫浊”,也就是不会再受三大阿僧祇劫的轮回了。

但是,只有突破了“五阴”,才能彻底超越“五浊恶世”。

所谓“五阴”,就是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”。所谓“五浊”,就是“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”。

处在色阴里还谈不上开智慧,还会有颠倒梦想,因为还没有突破身心的感受。只有突破五阴后,智慧才会打开。

但是,许多人处在这种大光明中,不知道如何修,往往会长期住在这种境界中。

修行的层次一个比一个难突破,最难突破的是“色阴”。因为是第一次,没有突破的经验。

如果能突破第一层的色阴,自然就掌握了规律,再突破后面的受、想、行、识就容易了。

过去许多祖师大德几十年都处在这种光明里走不出来。

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茅篷,不再打坐。也就是不再以“坐”为禅,而是以“行、住、卧”为禅。

古人讲行、住、坐、卧都可以禅、都是禅、都在禅。

可是现在许多修行人都进入一个误区,只会在“坐”中修禅,不会在“行、住、卧”三方面修禅。

要想突破眼前的光明,走出光明状态,必须在这三方面修炼。

如果眼前的光明一去不复返,说明还要重新做功夫。

正常情况下,出现“光明”的人,自己的起心动念已经可以把握一部分了。

但眼前的光明出现时,阿赖耶识的宝库并没有打开,八识心田里的习气仍然没有消除,过去所学的东西还无法调出来让今生受用。

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修道的时候,还没有得道,只是凭着自己坚定的道心,就已经感得天人为他送饭了。

他当时的境界是睁眼闭眼都感到眼前一片光明,可是无法从这种光明中走出来。也就是说他被光明包围着,无法跳到“光明”之外。

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,往往杂念比较少,最不愿意接触人、事、物、理。一旦接触,就会心烦意乱,眼前的光明就容易被破坏。

因此,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都不愿意出来做事。他无法把自己训练到做事的时候心不散乱,光明也同样出现。

当年道宣律师处在这种境界中时,窥基大师去接引他,这也是他的因缘成熟了。

窥基大师是阿罗汉再来,一见到道宣律师就告诉他,他现在的境界是在“色阴”区里。意思是不值一提,还没有入门,不要执著在这种境界中。

当时道宣律师误以为处在光明藏里就可以超越生死了。

如果他一直处在光明藏中不出来,黑白无常、阎罗王是抓不住他的。但是只要他走出光明藏,一起心动念,阎罗王就能抓住他。

作为一位大菩萨,他绝对不会长期处在这种光明藏中不出去度众生的。

鉴于道宣律师的这种状态,窥基大师只好把他的茅篷烧了,逼他下山。

如果他一个人长期住在山上,处在清净中,就无法提起正念,看清自己的妄念。

当茅篷被烧掉之后,他就走出山林,到红尘中去接触众生,讲经说法了。

在接触众生的过程中,由于众生带着种种的愿望和要求去烦扰他,这时候他才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,才从光明中走了出来。

如果没有众生烦扰他,他会提不起正念,每天处在光明中,既不昏沉,也不散乱,当然也不会进步。这种状态说清醒,又不是非常清醒。

一个真正的修行人,不会让自己始终处于这种境界中不用功,而是会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
用道家和密宗的标准来衡量,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,身心已经和合畅通了,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完全可以不治而愈。

这样的人到临命终时,可以随着自己眼前的光明进入色界天。

佛陀把娑婆世界分成三个层次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

当突破色界,进入无色界,眼前又是一片黑暗。但这时候的黑暗实际上是一种力量,是阳极生阴所致。

也就是说,亮到极点时,就会出现黑暗;黑暗到极点时,又会出现光明。

这样反复数次之后,眼前就是一种清醒、灵明、常寂的状态,既非黑暗,也非光明。一个游丝般的杂念出现都会感觉到,看得清清楚楚。

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更应该多接触事物,借此看清自己内心的反应。

若不接触事物,会误以为自己身心很宁静。接触事物多了,眼前的光明会自然消失。

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应该大胆地去体验,下一步就会“白云绕山转,青山永不动”!

当这种境界出现时,勉强来说,生死已经能做主了,但还没有入佛位。

为什么明心见性后还有业力

怎样才能直入佛位

祖师们讲: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。

见性后是否还要修?如果要修,修的是什么?说一个道理,大家就会明白。

就像一个大一的学生,和一个大四快毕业的学生,都是大学生,但他们之间是不是有很大的差距。

佛教里有古佛、现代佛,他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。

见性后,就意味着你入了佛的果位。但佛的整个历程你还没有走完,也就是功夫还不到家。

见性后如果不继续用功,久而久之,连见性的功夫也会失去。

过去有很多祖师明心见性以后,由于急急忙忙出去弘法,几年下来,见性的功夫也失去了。因为他的功夫不扎实,不深厚。

就像我们原本学会了写字,但十年不写,再提笔,就不会写了或写得不好。

很多祖师、禅师的传记中常有这样的记载:某某经过某师父的一番指点后“言下大悟,作礼而去或欢喜奉行”。

很少有人注意到“作礼而去,欢喜奉行”这后半句的意义。

只知道是经过老前辈的指点,豁然顿悟之后,高高兴兴地磕头鞠躬,走了。

以为这一悟就已经到底、大功告成了,就不需要再修了。究竟干什么去了呢?谁会回答这个问题?

(答:修行去了)答得很对。干什么去了?好好用功修道去了。因为他知道下一步该怎么修了。

有的书上是用“信受奉行”四个字。但现在很多佛教徒只“信受”,但没有“奉行”。

修行历来都是先悟后修,因修乃证。“悟”并非“证”。

开悟之后,仍在三界之内,六道之中,三毒仍未除尽。证悟之后,才能超越三界六道。

大家误以为每天诵经、拜佛、持咒、观想、打坐,就是修行了。

这只是你们心目中的“修行”,因为大家没有明心。

一个明心的人绝对不会仅仅只做这些,他知道如何修、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修道,才能真正与道相应。

诵经、拜佛、持咒、观想,这些是不是修行呢?只能说是修行的皮毛。

一个见性的人做这些,完全可以与道相应。而一个未明心见性的人做这些,则与道毫不相干。

明心见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能与道相应,并不是只有盘腿打坐、诵经拜佛、观想持咒才能与道相应。

就如同会写字的人,用任何一种笔,写出来的字都好看。而不会写字的人,就是给他一支金笔,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的!

所谓“见性”,就是见到本来面目,也即见到佛性。

你们会认为见到佛性就功德圆满了,并非如此。见性的人也还有业力。

之所以有业力,是因为见性后八识心田里还有习气存在。既然有业力,就意味着他有时还会被业力牵着跑。

见性与成佛究竟有多大距离呢?既有距离又没有距离。为什么这样讲?

如果你见性后,能让八识心田的种子彻底转变,就直入佛位。

如果八识心田的种子还没有完全转变,就必须出去行菩萨道。借助行菩萨道来引发出八识心田的种子,使其彻底转变。

见性后,勉强称得上已证得“无师智”。意思是已俱备了自学成才的能力。

在此之前,你想像“独觉佛”那样自修、自悟、自证是不可能的,必须由老师带着你修。

事实上是没有“独觉佛”的,所谓“独觉”只是他这一世的因缘。如果往前追溯他的过去世,都是再来的修行人。

譬如,他过去世修到半途,生命就结束了,但已有了基础。这一世再做人时,就会在上一世的基础上继续修行。

如果修完四禅八定后去世了,来世即使未出家,也未遇到师父,甚至未闻到佛法,他也会在红尘中不知不觉地继续往上修。

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在家人功夫、境界比出家人高,刚出家的人比老和尚悟得更深的原因。他们都是“再来人”。

所以,我们的功夫不是这一世修来的。如果这一世是第一世闻到佛法,对佛法是绝对不可能产生深信的。

按照佛教的观点,只要是个人,就早已闻过佛法或者修行过,这一世才会得到人身。

好多人一听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对这一世成佛就没有信心了。

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你的最后一劫、最后一世呢?但有的人就是不相信。这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根器了。

明心见性的人做事、讲法都不是用头脑,而是用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灵感和智慧。

但是有的人见性后没有继续往下修,时间一久,“头脑”又出现了,佛性的力量又被闲置一边了。

好多哲学思想家、文化艺术家之所以在他们的领域里有非凡的成就,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大修行人再来。

像他们这种类型的人,意识层次已经开发到第七层了,再继续开发一层,就达到佛门里所讲的“明心见性”了。

尤其是搞文化艺术的人,他们的身心必须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协调,作品才会有灵魂。

很多极致高超的文化艺术作品都不是头脑的产物,而是在灵感的状态下诞生的。

可是他们不懂这个道理,容易停留在眼前的一点小成就上。

我曾见到几个已明心见性的朋友,他们出来后做的事情比几十人,甚至上百个人做的还要多。

为什么?道理很简单,他们是想让自己的功夫更扎实,更经得起琐碎事情的考验。

虚云老和尚56岁开悟,80岁出来弘法,弘法40年,世寿120岁,历经五个王朝。他就是通过不断地做事才功德圆满,成为一代圣人。

作者:万行法师

ICP备案:粤ICP备18127096号 群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