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云大师:知识观(进修之道)
读书,能增加知识;读书,能开启智能。读书,尤其能提升心性、健全人格、改变气质,所谓「腹有诗书气自华」;不读书的人,言语乏味,俗不可耐。一个没有读书的人,跟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在一起,同样有父母,同样穿衣吃饭,可是他们的品德、气质就是不一样,所以自古圣贤都是鼓励每一个人要多读书。
佛教是个智信的宗教,旨在开启众生的智能,以解决众生的烦恼、痛苦。所以佛教尤其提倡「书香生活」,鼓励佛弟子要阅藏读经、听经闻法,如《父子合集经》说:「众会若闻佛所说,心生净信决定解;勤修妙行趣菩提,超出轮回生死海。」《楞严经》也说:「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」所以佛教每一部经典莫不以「如是我闻」开头;甚至开经偈更说:「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;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」乃至《金刚经》的「受持四句偈的功德,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财物布施」,以及《华严经》的「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」,都是提倡书香生活。
佛教重视般若慧解,中国古代的丛林寺院,就是供给十方衲子参访修道的学校,所谓「饱参诸方丛林客,不知此中有悟无?」即使到了近代,清末民初诸老,创设僧伽学校、师范学堂,太虚大师更设立了许多佛学院,尤以今日台湾,儿童有星期学校、儿童夏令营;青年有青年会、大专社团;信徒有信徒共修会、信徒讲习会;专业的有各级佛学院、佛学研究所。乃至佛光山对一般社会教育,从幼稚园、小学、初高中到大学所办的学校,都受到百万信众的护持,这一切都说明今日佛教徒已经觉醒到教育与知识的重要。
其实,佛教本来就是佛陀的教育,佛教的寺院就是修学办道的修练所,因此古时有「选佛场」之称。寺院也等于是学校,佛教重视文字般若的传播,《法华经》的「十法行」,提倡书写、演说、披读、印经的利益。佛教的《阿弥陀经》说,极乐世界的众生,每天二六时中莫不念佛、念法、念僧;时时刻刻、心心念念都在佛法、道念、利众上;佛教的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》中,叙述善财童子一心勤求佛法,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艰辛过程,此与今日的游学参访如出一辙,实为今日青年树立了读书求学的典范。
明朝的袁了凡先生说:「一时劝人以口,百世劝人以书,功德悉皆无量,为善最乐。五戒可保人身,十善可升天界,因果决定不昧,读书有益。」佛教自古即重视文字般若,几乎每间寺院都有藏经楼,古德不但日诵万言、手书贝叶经,甚至手刻石经,元代的法珍比丘尼更是断臂印经等。乃至玄奘大师西天取经、昙无羯东土弘法,他们求法弘法,他们为法忘躯,若无读书精神,何能如此?若无书香生活,如何留下三藏十二部经?
此外,唐朝沩山灵佑禅师说:「出言须涉于典章,谈说乃傍于稽古,形仪挺特,意气高闲远。」蕅益大师说:「不调饮食,则病患必生;不阅三藏,则智眼必昧。」明朝袾宏大师主张:「人处世各有所好,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,但清浊不同耳。至浊者好财,其次好色,其次好饮。稍清,则或好古玩,或好琴棋,或好山水,或好吟咏。又进之,则好读书。开卷有益,诸好之中,读书为胜矣!然此犹世间法。又进之,则好读内典。又进之,则好净其心。好至于净其心,而世出世间之好最胜矣!渐入佳境,如食蔗喻。」此中都可看出古德勤奋好学、埋首藏经的精神。
由于自古以来,出家人莫不博览经籍,因此大都为知识份子,故与士大夫交游频密。例如苏东坡与佛印禅师、白居易与鸟窠禅师、欧阳修与明教禅师、袁了凡与云谷会禅师等;即连反佛的韩愈都与大颠禅师亲近、问道。甚至过去中国的村夫村妇,虽不会背四书五经,却能背诵《大悲咒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等,可见佛教提倡读书,深入人心。
《心地观经》说:「亲近善友为第一,听闻正法为第二,如理思量为第三,如法修行为第四。」《缁门警训》更说:「不修学无以成,不折我无以学,不择师无以法,不习诵无以记。」佛教重视知识的传授、智能的开发,但是佛教教育跟一般社会教育不同,在社会接受教育是为了一技之长,以便将来谋生之用;或者是为了取得一张文凭,找一份好工作。而佛教的教育却包含了慈心悲愿,为了自利利他而肩负重责大任。
佛教教育大致上分寺务行政和义理研究两种,尤其重视生活教育与思想教育。所谓生活教育,就是行住坐卧、待人处事、威仪等各方面的训练。所谓思想教育,则先要具备四不坏信:一、对三宝要有信心,二、对常住要有忠心,三、对众生要有慈心,四、对持戒要有肯定。
此外,在学习的过程中,要自动自发,自我学习。尤其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,佛教不只讲知识、讲理论、讲道德,更重视实践,重视修行。所谓「解行并重」,也就是不仅对佛法的知识义理要深思理解,尤其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,因此修行非口号、形式,而是修行在生活中,例如用慈悲的语言应人,用慈悲的眼光待人,用慈悲的面孔对人,用慈悲的手助人,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,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。
《楞严经》说:「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;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。」学佛修行,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,佛教尤其重视生活中的修行,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,就是修行。因此,佛教徒的一日行,从早晨起床到夜晚养息,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,语默动止,都要效法佛菩萨,以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,如理生活,如法做人处事。
此外,可依个人的时间安排定课,持之以恒。如果家中环境许可,可设一佛堂,每日晨起,于佛菩萨圣像前献花供水、上香礼拜,或诵经一卷,或静坐五分钟;夜晚临睡前,可于佛前礼佛静心,或读诵《佛光祈愿文》,反省自己的功过。每周可参加一次或二次的道场共修,藉由宗教的禅悦法喜,洗涤自己的贪瞋烦恼,开发内心的圣财。每日三餐进食前,合掌称念四供养、佛光四句偈或五观想,亦可培养感恩与慈悲的宗教情操。
总之,修行并非闭门自修,只求自了;修行应该亲近寺院道场,参访善知识,以求法要,同时还要发心护法,并且弘法,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知识观所主张的进修之道。
【朝聖道场微信公众号:vm4888】弘扬传统文化,传播儒道佛思想,让正能量走进生活,让境界升华,让思想冲破牢笼,让智慧光明注满!
此文不可思议,每天念三遍;可把透支的福报补回来,千万不要小看!!
来源:
星云大师:财富祈愿文
来源:
佛说:这几种人必定永远贫穷下去!
来源:
佛说:因果报应
来源:
学好佛法,成就幸福人生,都经过了这四个修炼阶段
来源:
体慧法师:严持戒律 观照自心
来源:
佛说:做人,勿忘恩!(深度好文)
来源:
惠空法师:觉性常照
来源:
你布施出去的东西,最终还是你的
来源:
佛说:心中有多少恩,命里就有多少福!(顿悟)
来源:
孝顺父母能得福报
来源:
原来没那么简单:三世因果的真正含义
来源:
净空法师:算命的生辰,不能有一点点差错,前子时、后子时就不一样
来源:
佛说人生,这才是最经典的禅语
来源:
佛说:善良,永不过期;好心,必有好报
来源:
世人不信有因果,因果何曾饶过谁
来源:
大安法师:一切的权势财富享乐都是无常
来源:
妙心法师:痴定须明理
来源: